离婚案婚前财产怎么证明?
一、离婚案婚前财产怎么证明?
离婚案婚前财产的证明是可以通过列举一些证据的方式来进行,包括单位所开具的工资账单。证明确实是属于婚前获得的。婚前财产,是一个法律名词。指在结婚前夫妻一方就已经取得的财产。夫妻一方的婚前财产,不管是动产还是不动产,是有形财产还是无形财产,只要合法取得,就依法受到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1、一方的婚前财产;
2、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二、婚前财产协议书一般应包含哪些内容?
1、当事人的姓名、性别、职业、住址等基本情况;
2、婚前财产的范围(含债务)的名称、数量、种类、价法、状况等,将男女双方各自的婚前财产详细得列一张清单。
3、上述婚前财产的权利归属,男女双方各自的婚前财产权利归属于哪一方,如何使用等等。
4、婚前财产婚后的收益归属。
5、婚前财产婚后处分行为产生的收益归属。
6、婚前财产的使用、维修、处分的原则;
7、其他应约定的事项,如对婚前债务如何清偿的约定等。
8、婚前财产协议生效的条件、时间等。
9、男女双方签字。
10、婚前财产签订时间。
三、办理婚前财产公证带上什么材料?
1、个人的身份证明,如身份证、户口簿,已婚的还要带上结婚证。
2、与约定内容有关的财产所有权证明,如房产证、未拿到产权证的带购房合同和付款发票。
3、双方已经草拟好的协议书。协议书的内容一般包括:当事人的姓名、性别、职业、住址等个人基本情况;财产的名称、数量、价值、状况、归属;上述婚前财产的使用、维修、处分的原则等。一般双方当事人的签名和订约日期空缺,待公证员对协议进行审查和修改后,再在公证员面前签字。
现实生活当中离婚类型的案件是需要确定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范围在进行确定的时候,需要进行一定的证据来进行证明。由于婚前财产是指在结婚之前个人所获得的一些财产,所以必须证明时间方面的问题是非常的重要的。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叶飞律师,手机:025-84110110
@叶飞律师简介:专业律师...More>>
·对于庭前调解要准备什么?
对于庭前调解要准备什么?庭前调解需要准备的有:双方的证明材料、可以提交的证据文件、答辩词等。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
·合同无效返还财产诉讼状中包括哪些内容
合同无效返还财产诉讼状中包括哪些内容一、合同无效返还财产诉讼状中包括哪些内容?(一)当事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原(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
·审查起诉阶段会见被告人是否可行
一、审查起诉阶段会见被告人是否可行审查起诉阶段会见被告人是可行的。审查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移送起诉或免予起诉的案件,审查决定是否起诉......
·法律规定盗窃机动车的怎样量刑?
根据机动车的价值确定处罚标准,根据《刑法》第264条规定,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
·一、婚内出轨财产零分配承诺书有法律效力吗?
一、婚内出轨财产零分配承诺书有法律效力吗?净身出户,是指在婚姻双方决定离婚时,婚姻的一方要求另一方退出婚姻时不得到任何共同财产。通俗来说就是......
·我国的刑诉法中的书证有哪些?
揭露当事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整个过程,关键就是通过收集证据才能够体现出来的,这是我国公安机关去了解并且侦办案件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只要该物品能......
·申请撤销离婚诉讼需要带什么?
夫妻之间协议离婚应建立在双方都同意离婚的基础上。实践中会有夫妻中的一方坚决不同意离婚而另一方将其起诉至法院要求离婚的情形,但后续双方可能达成......
·夫妻财产公证一般需要下列材料:
夫妻财产公证一般需要下列材料:(1)申请人的身份证明,结婚证书;(2)协议书草稿,当事人书写有困难的,公证人员可代写;(3)有关的财产证明;(4)公......
·离婚后对方虚构一堆债务要如何处理
离婚后对方虚构一堆债务要如何处理一、离婚后对方虚构一堆债务要如何处理1、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发现一方伪造夫妻共同债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政府部门行政不作为能起诉吗
政府部门行政不作为能起诉吗?对于行政不作为可以依法起诉,目前法院受理行政不作为诉讼案件的依据来源于《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1款第4项、第5项、第6项......
·劳动仲裁的诉讼时效可以中断吗
劳动仲裁的诉讼时效可以中断吗可以,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劳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