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绑架罪量刑是多少
一、绑架罪量刑是多少
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犯本罪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前款罪,杀害被绑架人的,或者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司法机关在适用本条规定处罚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是指由于在绑架过程中对被绑架人使用
暴力或者进行虐待等导致被绑架人死亡,以及被绑架人在绑架过程中自杀身亡的行为。“杀害被绑架人”,是指在劫持被绑架人后,由于勒索财物或者其他目的没有实现以及其他原因,故意将被绑架人杀害的行为。
2、由于法律对绑架致使被害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立法上采用的是绝对确定的法定刑,而且是处死刑,因此,司法机关在适用时应当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严格掌握适用的条件。
绑架他人后,又实施故意伤害,故意杀人行为的,被绑架罪所包容,不单独定罪。如实施强奸等行为的,则应实行数罪并罚。
二、绑架罪与以逼取债务为目的的非法拘禁他人的行为的区别
从犯罪手段上看,二者都是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将被害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也都有财产目的。其主要区别在于:
(1)侵犯的客体不同,绑架犯罪侵犯的是被害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是复杂客体,而通过非法拘禁他人索取债务的行为仅仅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属单一客体;
(2)犯罪的目的不同,绑架他人是为了向被害人的亲属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勒索财物或要挟满足其他非法条件,而以非法拘禁他人为手段逼取债务的目的是为了迫使债务人履行债务;
(3)犯罪侵害的对象不同,绑架犯罪侵害的主要是犯罪嫌疑人认为经济条件较好的任何公民或其利害关系人,而以非法拘禁他人逼取债务犯罪侵害的对象主要是债务人或其利害关系人;
(4)绑架犯罪的犯罪手段和目的都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而以非法拘禁他人为手段逼取债务的犯罪行为仅其手段是违法的,目的并不违法,只是为了实现合法的目的采取了非法的手段;
(5)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程度不同,绑架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大,而以非法拘禁他人逼取债务的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较小。
由于误解,很多人认为只要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年龄达到了14周岁的,那么就可以构成绑架罪。但其实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年龄达到了16周岁的,那么才能成立本罪。而在处罚的时候,绑架罪的起刑点为5年有期徒刑。在杀害被绑架人或者导致被绑架人死亡的时候,则直接处死刑。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叶飞律师,手机:025-84110110
@叶飞律师简介:专业律师...More>>
·关于管辖的规定刑诉法有几次司法解释?
一起案件往往要受很多条件的限制,案件处理的好坏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地公平公正地处理好每一起案件,我国人民法院在处理案件的时候进行了......
·企业申请破产保护处置方式是怎样的
企业申请破产保护处置方式是怎样的?一、什么是破产保护?破产保护是指不管债务人是否有偿付能力,当债务人自愿向法院提出或债权人强制向法院提出破......
·版权许可和版权转让的区别是什么?
版权许可和版权转让的区别是什么?版权许可和版权转让的区别是权利归属不同。主要是权利归属的区别,授权书并不转移著作权主体,仅是允许他人合法使用的......
·企业破产清算排序是什么?
企业破产清算排序是什么?一、破产费用破产费用包括: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管理、变价和分配债务人财产的费用;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费用、报酬和聘用工......
·违反禁令标志指示是什么意思?
直行线左转或者右转了都属于是违反禁行,建议带着行驶证和驾驶证到交警中心的违章处理窗口调取违章照片,最少三张,如果看到违章照片有异议,可以提出......
·入职三个月辞退可以不支付赔偿金的情形?
入职三个月辞退可以不支付赔偿金的情形有哪些一、入职三个月辞退可以不支付赔偿金的情形有哪些?(一)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二)严重违......
·行政诉讼诉讼期限是如何规定的?
行政诉讼诉讼期限是如何规定的?我国法律规定的行政诉讼起诉期限主要有以下几种: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
·办理地役权登记要注意什么
办理地役权登记要注意什么地役权属于用益物权当中的一种,同时也是根据当事人之间的约定而成立的,附着在当事人不动产上面的权利。实践中约定好了地役......
·集资诈骗罪的量刑准则中何为数额较大?
(一)个人犯集资诈骗罪的量刑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
·一、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会影响刑事处罚吗?
一、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会影响刑事处罚吗?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会影响刑事处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