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内财产约定是否有效
一、婚内财产约定是否有效
(一)夫妻财产约定对内效力
夫妻财产约定对内效力是指约定对当事人夫妻自己的效力。
根据民法的一般原理,夫妻对财产的约定一旦生效,对夫妻双方具有约束力,夫妻双方必须严格遵守执行,不得随意变更、撤销,如果确实需要变更撤销的,须经由双方协商一致。
(二)婚内财产协议对外的效力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第3款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所以说夫妻之间所做的财产约定对外生效与否,只有当第三人知道该约定时才生效,如果第三人不知道该约定的,对第三人是不发生法律效力的。
(三)婚内财产协议效力限制
1、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免除:抚育子女是父母的一项天职,不得因任何事由予以免除。
2、对第三者的债务由一方承担:婚姻生活中形成的债务,一般会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在婚内财产协议中,可以约定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由其本人承担。但是,这类各自债务各自承担的约定,只有在有证据证明债权人知道该约定时才有效。
二、婚内财产协议书怎样写
夫妻财产约定协议书
甲方(男):身份证号:
乙方(女):身份证号:
甲、乙双方于年月日登记结婚,具有合法夫妻关系。
甲、乙双方在和睦、平等、自愿情况下,为巩固夫妻情感预防夫妻婚姻家庭关系破裂,特别作出如下约定:
一、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对夫妻双方财产的归属达成一致,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有的财产(包括房产、车辆、投资、储蓄、债权以及任何人包括父母对子或女一方的赠与款物等财产)自动成为夫妻共有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二、 甲、乙其中一方如有《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规定的过错情形,造成夫妻感情破裂而离婚的,过错方自愿放弃婚内全部财产,由另一方所得;并视过错方经济能力,对另一方作出损害赔偿。
三、 甲、乙双方已完全理解本协议全部内容之含义,自愿按本协议约定全面履行。
四、 本协议一式两份,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名)手印 乙方:(签名) 手印
日期:日期:
甲方见证人: 乙方见证人:
婚内财产约定是否有效?此时还需要看该约定是否满足了法律的规定,是在法律的范围内作出的,否则的话,该约定就是无效的,是不能对当事人的利益作出保障的。而要是婚内财产约定有效的话,则主要分为了对内效力与对外效力,详细内容,请在上文中进行了解。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叶飞律师,手机:025-84110110
@叶飞律师简介:专业律师...More>>
·实物证据的收集和固定方式有哪些
实物证据的收集和固定方式有哪些一、实物证据的种类有哪些凡表现为一定实物的证据叫实物证据。实物证据多以物品或痕迹等实在物为其存在状态和表现形......
·民诉法管辖权转移是什么?
民诉法管辖权转移是什么?根据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38条规定,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确有必要将本院管辖的第......
·逃亡自首的减刑规定是怎样的
逃亡自首的减刑规定是怎样的犯罪分子自首后一般可以得到从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还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但是也有的犯罪分子自首后没有得到从轻......
·单项工程股权投资协议样本是怎样的?
单项工程股权投资协议样本是怎样的?一、单项工程股权投资协议样本甲方:乙方:现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本着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意愿达成本协......
·服务期的年限该怎么约定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具体而言,服务期的年限该怎么约定呢?服务期可以......
·用人单位代位追偿误工费是否可以?
用人单位代位追偿误工费是否可以?1、用人单位是没有资格代替职工和当事人索要误工费的。2、权力代位:如果保险事故是由第三者的过失或非法行为引......
·先股权转让后增资的考虑是什么?
先股权转让后增资的考虑是什么?一、先股权转让后增资的考虑是什么?如果先增资,增资很可能是溢价增资,形成的资本公积是全体股东享有,对于不参与增......
·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情形有哪些
行为人在被侦查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之后,如果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经过认定构成自首的,那么在判刑时也是会酌情进行处理的。但具体来说究竟怎样的......
·证据的关联性规则是怎样的
证据的关联性规则是怎样的证据的关联性规则是怎样的相关性证据规则又称为关联性证据规则,是指只有与本案有关的事实材料才能作为证据使用。对一些证据......
·法律上第一继承人是谁
法律上第一继承人是谁1、配偶合法婚姻关系中配偶双方互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所以,同居关系的双方、婚姻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的双方互不享有继承权。须......
·一、交通事故中手伤筋会赔偿多少钱?
一、交通事故中手伤筋会赔偿多少钱?交通事故经济赔偿需要根据受害人的年龄、户籍、伤残等级、诉讼法院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抚养人年龄等因素综合认定......